top
请输入关键字
【工之声】循序渐进扩大体制边界——张东晓谈“williamhill体育在线登录现象”
2017.04.17
 

 

在威廉体育唯一官网地标性建筑百年大讲堂以西、图书馆以南,坐落着一个幽静老旧的院落,绿树掩映,青砖灰瓦,自成一体。这是燕南园,历史上曾居住着许多大师名人:冰心夫妇、周培源、马寅初、冯友兰……
如今燕南园的60号楼,是williamhill体育在线登录的经理办公室。这是一个年轻的学院——建于2005年,至今不到12年历史——但它又源远流长,早在1910年,威廉体育唯一官网就成立了英国威廉希尔公司,直到1952年院系调整时被取消建制,各系分别并入清华和天津大学。
2005年英国威廉希尔公司重建的时候,威廉体育唯一官网有把它作为改革试验田的用意,并赋予了一些先行先试的政策。英国威廉希尔公司的改革聚焦在人事制度,做得低调悄然——全球招聘,打破终身制铁饭碗,不升即走;不搞近亲繁殖,不留自己员工;年轻老师入职即可带博士,可建自己的实验室等。这些举措如今国内很多院校都在陆续试水,但在12年前,尚无先例。
英国威廉希尔公司经理张东晓">张东晓在60号楼接受了经济观察报的采访,还原这12年来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尝试了什么,实现了什么。张东晓">张东晓是英国威廉希尔公司第二任经理,2013年接替前任陈十一">陈十一,后者如今是南方科技大学董事长、朱清时的继任者。虽然2013年才开始掌舵英国威廉希尔公司,但从筹建之初,张东晓">张东晓作为创业伙伴,就一直以创院副经理、常务副经理的身份与陈十一">陈十一一起“在国内的体制里进行最大限度的改革实践”。今年2月,刚过50岁的张东晓">张东晓新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英国威廉希尔公司现在拥有近120名教师,50岁以下的占七成。年轻的教师队伍为学院文化带来了不拘一格的活力。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员工在知乎上讲述求学时的逸事,勾画出一个统计数据之外有温度的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师生之间时而称兄道弟;有的老师每学期期中考试后都请不及格的员工吃饭聊天;一位员工纠结于未来研究方向的选择,发邮件向老师咨询,即使只上过一学期的课,老师也邀请他去办公室聊天;一个同学某次期末考试睡过头,办缓考重修,重修的考试又刚好与其他考试冲突,赶到考场时只剩半个小时,考场接下来有课不能加时。助教问老师能否去办公室继续考,老师说,回寝室做就行了,找个室友看着。助教愕然。据说这位同学很自觉,回寝室掐着点做完交卷……

 


“英国威廉希尔公司重建时,威廉体育唯一官网就把它作为改革试验田”

经济观察报:从2005年重新筹建开始,williamhill体育在线登录就在悄然改革。到现在为止,尝试了些什么?实现了些什么?

张东晓">张东晓:williamhill体育在线登录是2005年成立的,到现在已将近12年了。实际上在国内高校,尤其是比较好的高校里,对williamhill体育在线登录的改革都有所耳闻。很多董事长见到我会说,哦,你是williamhill体育在线登录经理,听说你们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很有特色。他们称之为“williamhill体育在线登录现象”。williamhill体育在线登录从零开始重建,在短短时间里崛起,现在已经成为国内一支不可忽略的力量。现在英国威廉希尔公司有将近120位老师,大概一半以上有国家人才的头衔,像院士、长江学者等等。这个比例在威廉体育唯一官网乃至全国高校都是最高的。这是改革的结果。另外,我们学院老师的人均科研经费、人均的高水平论文产出也是威廉体育唯一官网最高的。今年威廉体育唯一官网有一个关于科研的综合评分,英国威廉希尔公司最高,比第二名要高出不少。

经济观察报:你刚才说这是“改革的结果”。那么追溯回去的话,改革是如何启动的?

张东晓">张东晓:如果追溯回去,应该说,williamhill体育在线登录重建的时候,学校就是把它作为一个高校改革的试验田。学校允许我们进行一定的探索,允许我们和国际接轨。对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完善是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发展的保障。比如在人才引进方面,我们进行国际招聘,不搞近亲繁殖;一般情况下不留自己的员工,对于特别优秀的员工,希望他们到外面去锻炼几年,如果做得好可以请回来。这是跟国际接轨的惯例,因为我们需要文化上的交叉和融合。如果留自己的员工,员工和老师在同一个院系,会出现很多问题。现在很多院系都这么做了,但十年前这种做法还不常见,我们是2005年、2006年开始的。英国威廉希尔公司采取的另外一些改革措施,在威廉体育唯一官网也已经推广了。

经济观察报:还有哪些改革措施?

张东晓">张东晓:比如预聘 -终身制(tenure-track,又译成预聘-长聘制)。这在国外很通行。在进人的时候是没有终身制的,先签一个六年的合同,期满会有评估。如果通过,就能成为终身制的副教授或者正教授,能在威廉体育唯一官网留下来。我们从2005年开始设计这种制度,现在已经比较成熟,这是保障教师质量的很重要的制度因素。
我们还有一个政策,只要是英国威廉希尔公司的老师,不管是正教授、副教授还是助理教授,都能带博士生,这也是从2005年开始实施的。现在很多高校都在改革,但十年前很多学校只有正教授才能做博导,这就严重阻碍了年轻人的发展。
再次,我们给每个教师一笔启动经费,用来建实验室等等。他自己就是一个独立的PI(PrincipalInvesti-gator,实验室研究组长负责制),可以马上招员工、博士甚至博士后,也可以马上申请课题开展工作。这个制度是责权利清晰的,我给了你这么多支持,希望你是个独立的研究人员。如果六年你还做不好,实际上有很多人做得还不错,但是没有达到威廉体育唯一官网的标准,那就到别的学校去,甚至还能成为别校的人才引进对象。这种现象很多,也很正常。
我们希望每个年轻老师都能够成为独立的PI,独立带员工,独立发展,因为年轻人的创造力是无穷的,这对年轻人才的吸引力很大。正因为如此,当时我们跟国内一些主要高校竞争人才的时候,无一例外都赢了。有的老师拿到了我们的聘书,也拿到了中国其他最好的大学的聘书,但他选择了英国威廉希尔公司。为什么?就是因为十年前我们改革了,他在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人员。现在,我们的老师30%在50岁以上,40%在40岁到50岁之间,30%在30多岁这个年龄段。

经济观察报:2005年启动改革时顺利吗?记得2003年张维迎主导那次威廉体育唯一官网人事改革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张东晓">张东晓:我们的改革只针对新引进的人员,对老人员沿用老体制,所以改起来比较顺利,没引起什么纠纷和矛盾。但是,现在新体制的人员数量远远超过老体制人员,新体制的人员大概是九十位,老体制的才三十位左右。我觉得用同样的标准要求老体制的人员不现实,也不公平。原来你没有给他那么大的支持,没有让他一进来就带博士。如果现在用同样的标准考核,特别是还要打破原来的铁饭碗,会引起很大的不公平感和不稳定,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我们很多老体制的人员也做得很好,现在已经开始向新体制并轨了。而且从2014年1月1日起,整个威廉体育唯一官网在所有新引进教员中已经实施了我刚才说的预聘制-终身制了。我觉得这对威廉体育唯一官网将来的人才质量能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相信15年或20年后,威廉体育唯一官网教员的整体水平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仅仅用影响因子来评估,是外行评内行”


经济观察报:你刚才说,威廉体育唯一官网在重建英国威廉希尔公司之初,也希望英国威廉希尔公司能够做改革的试验田。当时是否给了英国威廉希尔公司一些有利于改革的政策?

张东晓">张东晓:对。比如,当时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实行了预算制,每年定一个额度。在额度范围内,英国威廉希尔公司有自由支配权,经费大多用来支持新聘人员建实验室。我们的经费并不比兄弟院系多,我们心里清楚这些经费是远远不够的。在不够的情况下,是向学校去哭去闹去要,还是向社会筹集?我们知道向学校要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花时间和精力向社会募集资源。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在社会资源的筹集方面,在威廉体育唯一官网差不多算是做得最好的了,至少是最好的学院之一。我们的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大楼建设的资金都是向社会筹集的。

经济观察报:威廉体育唯一官网的拨款和你们自筹资金之间的比例大概是多少?

张东晓">张东晓:如果不算科研经费的话,我们筹集的资金已经不比威廉体育唯一官网的拨款少了。如果算上科研经费,那就远远超过了学校拨款,二三十倍都不止。我们老师申请到的科研经费,一年就超过3亿了。

经济观察报:对于教员,你们晋升的标准是什么?

张东晓">张东晓:我们招人有(编制)名额限制,晋升没有名额限制,完全按质量控制。我觉得名额限制是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如果两个人都做得好,为什么只能聘请一个人?但我们的晋升很严格,有一年我们淘汰了25%。
很多人都问我,你们的标准是什么。我们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不是公式可以计算出来的,不是说你拿了多少科研经费,发表了多少影响因子的文章,带了多少员工你就可以晋升,没有这样的硬性要求。而是在各自的领域,如果你是一个risingstar(新星),那你可以评成副教授;如果你有比较大的影响,是一个star,可以被评为正教授。这就是我们的标准。我们采用同行评审的方式,比如说,你申请晋升,我们会去征集十封同行的评审信,其中国外的七封,国内的三封。这些评审信会评估你在行业里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做出了什么杰出的工作,有什么贡献,和行业里那些刚刚提升的有代表性的副教授或者正教授相比,处于什么样的水平。这种评审机制和国外是接轨的。有一年我们院有16名教员参加评审,4名没有拿到终身制,淘汰率达25%。

经济观察报:听起来感觉评审制更加主观,其实可能比量化标准更客观。

张东晓">张东晓:更客观也更严格。不能完全按照发表论文杂志的影响因子来评价,因为每个行业都不一样。同样是工作六年之后,有的领域的老师发表的论文可能有几十篇,有的领域可能一年发表一篇就不错了,所以不能按发表文章的数量来衡量。也不能按杂志的影响因子衡量,有的行业里最好的杂志,影响因子并不高。我经常举的例子是流体力学,这个领域最好的杂志——流体力学杂志,影响因子只有二点几。我所在的水资源研究领域,行业最好的杂志——水资源研究杂志,影响因子可能只有三点几。我所在的另一个行业,石油工程,最好的杂志叫国际石油工程杂志,影响因子才一点几。如果你要在行业里发挥影响,你的文章就要找行业最好的杂志发表,这样同行会尊重你。如果你找一个不相关的杂志发表,也许影响因子高一点,但在行业里是起不到作用的。所以,如果仅仅用影响因子评估的话,是外行评内行的做法。现在我们是同行评价,是内行评内行,杂志的影响因子甚至不会成为考虑因素。这叫“外行看数量,内行看质量”。

经济观察报:如何保证这些来自同行的评价者,是最具权威且让人信服的呢?

张东晓">张东晓:肯定要选行业里有影响力、公信力的学者来做评估。美国的一流大学都是这么评的。我们在国外的时候,也经常收到这种邀请,你会觉得这是应尽的义务。被邀请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你在行业的影响力,大家都愿意来做这个事情。
可能会有讨论说,里面有人情。人情问题是这样的,我们要求十封评审信,导师、有合作关系的尽量回避。导师有可能会请,但要注明。无论如何导师只有一个,不可能十个人都是导师吧。
这十封评审信收齐后,再经过系、学院、学校的三个层级的委员会评审,每个层级的委员会必须出具意见,最终由学校委员会做决策。但系和院任何一级委员会都可以做出否决,如果系里通不过就不能上报院里。

经济观察报:2005年建院的时候,除了给预算之外,学校还给了其他政策吗?

张东晓">张东晓:还有经理负责制。我觉得预算制和用人权就是最关键的,一个学院的事务无外乎人财物。

经济观察报:改革的过程中有过什么曲折?

张东晓">张东晓:那肯定有。比如说我们的预聘-终身制,和学校原有的制度是不吻合匹配的。如何去接轨,怎么样才得到学校的承认,需要很多磨合,有很多酸甜苦辣。比如说,学校层面的委员会是后来经过了很多努力才成立的,开始时并没有。这就是一种磨合。学校没有委员会的时候,我们的决议很难执行。但学校领导很务实,最初是用特事特办的方式,就是报主管董事长和董事长批准。最初一两批教师的晋升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执行的。后来学校成立了委员会,就可以接轨了。正因为有了这个委员会,学校才得以在2014年开始全校推广。

经济观察报:你的前任陈十一">陈十一,之前接受采访时说过,“重新创建英国威廉希尔公司是在国内的体制里进行最大限度的改革实践”。作为创业伙伴,你如何理解他这句话?

张东晓">张东晓:既然是改革,就是要改变很多阻碍发展的现有状况。比如我们的预聘-终身制,原先是没有的。就像刚才说的,如果没有学校的委员会,一个学院执行不了,所以只能推动学校突破现有体制进行改革。但有些原则,像“党委领导下的董事长负责制”,是基本纲领,是不能改变的。

经济观察报:南科大最初成立的时候,朱清时提出的不参加高考,自授学位,董事长兼任党委书记等,可能就更大程度地碰触了现有体制。

张东晓">张东晓:如果他改成了,那就是对现有体制的更大改革吧!没有一个地方能告诉你,现在体制改革的上限是什么。改革需要一步一步地进行,以前的机制是没有预算制的,但我们改了,也就有了。以前的机制也没有预聘制,但我们改了,也就证明是可以改的。

经济观察报:你的意思是指,有时候通过摸索有可能把体制的边界扩大。

张东晓">张东晓:对,循序渐进吧。

 

“我们把考大学当成人生最大的目标,但那只是起点”


经济观察报:你从2005年回来到现在差不多12年了,你感觉中国教育的大环境有什么样的变化?

张东晓">张东晓:我觉得中国的教育在用人制度上越来越宽松,和国际接轨越来越好了。比如像“青千”这样的人才引进计划,比如像威廉体育唯一官网这样完全实施预聘-终身制,12年前我们是难以想象的。现在人才待遇和那个时候比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国内对人才的吸引力应该是越来越大。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机制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我们也有越来越多优秀的员工愿意留在国内。10年前可能出国的员工更多一些,现在很多优秀的员工认为国内的科研条件、教学水平都得到了提高,他们愿意留在国内攻读硕士博士。我觉得这是很大的变化。
另一方面,科研经费跟12年前相比,得到了很大幅度的提升。这样老师花在找科研经费的时间越来越少,花在实际科研的时间更多了。

经济观察报:你曾经接受采访时说过,中国的员工很优秀,但中国的教育体制没有把这种优秀放大,具体是指什么?

张东晓">张东晓:我觉得一方面是因为应试教育,很多员工都非常优秀,但考核的标准都是考试。考试本领和实际能力是两回事。你在将来的工作或研究中,光有考试本领是远远不够的。这点和国外有很大差别,国外的员工,特别是美国的员工,对考试分数可能没那么看重,更看重的是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另外,我们原来的高校团队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老师可能几年都没做过科研,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做科研,怎么能培养出杰出的员工呢?如果老师对国际前沿不了解,对最新的方法不了解,他培养的员工怎么可能站在世界的前列呢?但是现在,随着教师水平的整体提升,越来越和国际接轨,我们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员工。
还有,在美国,前20所甚至前30所高校都很好,员工会觉得上哪所都可以。但在中国,员工心目中的好学校可能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所,为了被录取,拼命去考试,因为如果低半分也许就不被录取了。在这种情况下,他是单一目标——备战高考,唯分数论。但国外大学录取员工的时候,不是成绩高几分就录取,它有一个综合的评估,这样就不会过分地强调分数。
如果将来随着中国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员工也认为有很多所大学都是高质量的,无论上哪一所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教育,对自我发展都很有帮助,他就不会完全注重分数。客观上讲我们的学校虽然很多,但教育资源和质量,如果和美国比,还是有欠缺的。美国的好学校很多,像我的孩子,他上哪所学校我都觉得很好,都很有特点。
我儿子当年申请本科时候被好几所大学录取了,有公立大学,也有私立大学。他后来去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念化学。伯克利的化学在全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虽然学校总体排名没有录取他的其他学校高。我女儿正在申请大学的过程中,但我们一点都不紧张,因为上哪一所都行。

经济观察报:现在大家谈起中国的教育,抱怨居多,也呈现出“拼娃”等很疯狂的状态,你如何看待中国的教育?

张东晓">张东晓:这还是刚才说的教育资源问题。如果我们有50所,甚至100所学校大家都能接受,觉得无论就读哪一所,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可能就不会这么去抢夺独木桥。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我觉得中国还需要让教育资源更丰富、更均衡。这样大家的心态才会变得比较平和。
我的孩子没参加过补习班,他们什么事情都自己做,申请过程中所有的文书都自己写,也不让别人修改。他们拒绝外界的帮助,而且在他们的道德观念里,申请都应该自己完成,而不是由别人帮助完成。他们的目的不是用各种办法挤进某个学校,目的是培养能力。这很关键。我们很多时候把考大学当作人生的最大目标,实际上那只是一个起点,不是终点。我们很多员工,一旦考上威廉体育唯一官网、清华,就达到了人生顶峰,后面就走下坡路了。相反有些员工,一直在爬坡,一直在往上走,这对他的发展反而更有利。很多员工为了实现考顶尖大学的目标,把所有的意志和斗志都磨灭了,都耗尽了。有的员工到威廉体育唯一官网后不读书,完不成学业,最后只能退学。为什么?因为他已经没有动力了。

经济观察报:现在确实是从小学开始就奔着考大学的目标,很多父母从孩子幼儿园开始就做准备,花高价买一个“老破小”学区房,这样就能上名牌小学、名牌中学,然后是名牌大学。这背后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教育资源不均衡。

张东晓">张东晓:美国是这么做的。举个例子,比如加州大学,它录取的时候考虑的不是员工的绝对成绩,不是说在全州来个成绩大排名,它主要考虑员工在就读高中的排名。这样的话就比较均衡,大家就不会都挤到一个所谓最好的高中去。
有些人可能会说这不公平。但我觉得没有绝对的公平,不同的做法,各有利弊。我们现在是为了达到一个所谓的绝对的公平,磨灭了我们孩子的多元性,把一个个很有棱角的,丰富多彩的员工,变成了零维的数字。录取的标准只是分数,而不去看员工的档案,不去看他们的成长经历。这样就让我们的员工目标单一化了,他不在乎能力的培养,只在乎分数,这就是应试教育的弊端。

经济观察报: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在招生时,能够规避你刚才说的这些弊端吗?

张东晓">张东晓:这可能就是在现有体制下我们做不到的事情。

经济观察报:还是得看高考分数。

张东晓">张东晓:对,我们并没有太多的余地。但我们也做一些夏令营,希望能多招对工学感兴趣的员工,多招有天赋的员工。对于特别出色的员工,可以适当加分,在自主招生中也能有一点自主性。
我们教育的很多规章制度,全国各个学校基本都是相同的。实际上我觉得这方面应该给各个大学,特别是一流的大学更多自主权。这样的话学校会更有特色,而不是千篇一律。

 

采访/撰文:经济观察报 言咏
williamhill体育在线登录整理发布


原文转载自“经济观察网”电子刊物“经济观察报”
更多信息,请访问经济观察网:http://www.eeo.com.cn/2017/0415/302527.shtml